
2024-09-30 20:44 点击次数:82
乾隆十八年,山东大旱,其时作念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因为肯求解救饥民的事,得罪了上级,他不肯与赃官污吏合流,于是决定弃官回乡。
临走运,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,一头我方骑,一头让东谈主骑着前面蚁合,一头驮行李。
时年郑板桥已61岁,他在潍县担任了7年县令,照理说,至少也该发点小财了,联系词他却廉正如斯,送行的东谈意见了齐很感动,依依不舍。
潍县的士绅、匹夫盛意遮挽。郑板桥神气兴盛,当即画了一幅竹子留赠,底下这首诗便是题在画上头的。
图片
《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闻东谈主民》
郑板桥〔清代〕
乌纱掷去不为官,囊橐萧萧两袖寒。
写取一枝清癯竹,秋风江上作渔竿。
这首诗的莽撞是:
我扔掉了乌纱帽,再也不去仕进。身上的口袋空空的,捉襟见肘。
我画了一枝清癯的竹子,不错在秋风冷清的江面上用作钓鱼竿。
图片
这是一首告别诗,告别乡民,也属离别之情,固然也难舍,所谓惜别。但郑板桥这首诗写得便是不同流俗,他莫得一句写到别,而句句又齐是别。因为他收拢了一个“离”字。
诗的前两句写诗东谈主弃官归里时的景况,充分抒发了其廉正不贪的凛然浩气。
首句说离开官场,一个“掷”字,弘扬了无尽藐视之情。
次句写离去时的行装。他莫得那些封建仕宦们辞职时丰厚的行囊,所谓“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”。
“萧萧”两字写尽为官的廉正,“两袖寒”,又弘扬了他的白皙,好一个廉吏,不加任何砥砺,任何证实,便当然立在读者目前。
图片
后两句标明诗东谈主的心思,他向往江边垂纶者解放从容的生活,宁可过隐居生活,也不向显贵俯首。
第三句写离开之时的举止,离开了官场,围聚了艺术。
第四句写离开之后的行止,不是退隐林下,温情从容,安享清福,不问世事,而是恒久不忘艺术。
这里莫得典故,莫得铺排,写挂家,写还乡,自有个东谈主生活,自有个东谈主之乐,即字画尽其一世,渔樵尽其一世。
图片
全诗写得风云怒斥,濒临为东谈主羡慕的官场,诗东谈主弘扬出顶点的藐视。一个“掷”,真的隐秘了全诗,莫得纱帽压在头上,削弱、解放、平缓。一竿竹,一江风,具有天下豁达的田地。
这首古诗带给咱们的嗅觉是一种罕有的隐衷,只不外是扩充应当尽的责任,却受到如斯对待,奈何不让东谈主纷扰?不外他也明晰我方对得起“潍县闻东谈主民”,毕竟“囊橐萧萧两袖寒”还是发挥了他的品格。
【声明】图源收集,版权归原作家,如触及版权问题,请实时有关立即删除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就业,所有这个词本色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存害或侵权本色,请点击举报。下一篇:开春
Powered by 武汉市向后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© 2013-2024